WFU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臨床醫師看有氧運動



於過去,出自各種緣由,有氧比起無氧運動更為普及。無論是平面與電子媒體、衛生教育與購物廣告等等,以致於在人們學習、心理上還是可及性,有氧運動獲得壓倒性的曝光度。
但是,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兩種不同領域的運動會帶來不同的獲益,所以兩者搭配使用取其好處是現在運動訓練的作法。了解有氧運動的優勢,所以得以明白無氧運動的必要。

本篇簡單說明分類以及醫師的態度。


有氧運動為什麼叫做有氧運動


來自生理定義,身體細胞產能的過程,有氧氣參與這個過程。平常攝取的營養素也就是醣類(碳水化合物)、脂肪與蛋白質三者都可以進行。然而,有氧產能在細胞是偏慢的,所以能夠支撐的運動類型,速度與強度不會太高,因為會來不及供應,但可以產生較多能源,所以對於長距離耐力型運動貢獻較多(快走、慢跑、慢慢爬樓梯,當然包含現在安靜閱讀文章也是)。反之,在短時間需要大能量產出的動作(如立定跳遠、奮力垂直跳搶籃板球),身體會以無氧產能方式為主。



這樣一來了解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運動的分類,依據有氧與無氧是針對生理產生能量的方式,是故,有氧體操若把速度加快,那麼無氧產能貢獻比例就會上升。而若是肌力訓練當中使用較輕的重量並且速度放慢,則也會讓有氧成分提高。所以項目不是絕對,運動的強度才會決定所使用能量系統。

第二個重點是營養上,只有醣類(碳水化合物)可以做無氧醣解作用,蛋白質必須轉為醣類才可以作無氧醣解作用,而脂肪則只能行有氧作用。

有了以上概念,便能理解運動或運動訓練為什麼重視「強度」,因為這決定了身體使用的能量系統,也會是鍛鍊的目標,而這個概念亦影響了訓練者或減肥者的飲食營養層面。

臨床醫師怎麼看待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研究多,因為有氧運動做研究容易將運動時間量化,而且也因為學習門檻較低,是多數成人或年長者知道該怎麼操作的運動,所以如果需要長期生活習慣的研究,那麼運動習慣便是詢問研究實證多且大家知道怎麼操作的有氧運動。因此相關研究期刊論文多,臨床醫師較為熟悉。這已經在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疾病、神經認知、情緒身心失眠、骨骼關節、以及延緩老化避免老衰進而增進生活品質都有「海量」的文獻研究在探討。當然無氧運動的肌力訓練期刊論文也是近幾年十分火熱,相信再過一段時間,肌力訓練世代的年長者持續活躍都會一直是寫作的素材。




以技術面來說,比較不會急性傷害。和競技型運動相較,有氧運動項目比較少與人衝撞,也比較少需要爆發力的瞬發動作型態,所以大力量導致之創傷較少,而醫師本身不希望病患因為自己的建議或處方造成民眾傷害的,這是原則。所以臨床醫師普遍較放心推薦有氧運動。

但是「以技術面來說,比較不會急性傷害」一句話其實有玄機,慢跑或是爬山等有氧運動,本質是高反覆性運動,所以雖然比較不容易因為姿勢不正確或是體格因素發生一動就受傷的情況,但長久下來若是組織強度不夠,又以對關節及軟組織不友善的方式操作,那麼慢性受傷仍然會產生,比如足底筋膜炎,甚至只要一次路跑也可能因為快速累積大量摩擦,當天下午就產生了。

最後就是臨床醫師跟許多一般人一樣,因為生活中最常聽到有氧,所以覺得有氧ok。

整體說來,醫師聽到民眾具備有氧運動的習慣都是抱持正向態度的,只是要注意目前病症、藥物服用上的注意事項,那麼運動本身便是一種治療、預防、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